冀瑞宝 考古工作者
两千年前的藕片,在汤里头飘着,那么那个年代,70年代,考古工地的摄影工作不像我们今天拿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想怎么拍怎么拍,那个胶卷是很珍贵的,所以在场的摄影师然后就拍了这件鼎的这么一张照片,也仅仅只留下了这么一张照片,因为几分钟之后里面的藕片消失不见了!
考古ABC
冀瑞宝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提到考古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脑海当中首先反映的关键词是或者你能联想到的是什么?盗墓!
对,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回答,那很多人一提到考古首先想到的就是盗墓,幸好你们说的都是盗墓要不然我准备的PPT就用不上了。
因为很多人提到考古,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这个内容,最近这几年盗墓类题材的小说,甚至有了舞台剧、各种网络剧、电影都有,很多人的考古知识就是从上面来的,当然我们知道这里面讲的并不是真正的考古学,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什么是一个真正的考古学。
当然也是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把考古学的方方面面给大家讲清楚,因为它毕竟是一门学科,它有自己专业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只能是通过我的一些经历,尽量把一些内容和知识穿插在里面,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因为很多人在提到考古的时候首先想到它是盗墓,显然考古跟盗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考古的人呢他有这么一个行业的潜规则,这个是考古在中国的祖师爷李济先生定下来的,李济先生呢1926年的时候,在我们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发掘了一个西阴遗址,这个是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所以1926年的这次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开端的标志,那么西阴遗址的发掘,也就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里程碑,那么李济先生给当时的考古人定了一个规矩,不收藏,不鉴定,不买卖,所以这就是考古人,考古的圈子非常非常的小,在全国从事这个行业的,尤其是在第一线的一共没有多少人,在我知道的范围内,大家都在默默的遵守着这样的一个原则。
那么中国考古学界的另一位泰斗叫夏鼐先生,他也讲考古人不能去收藏、鉴定做这些事情,因为瓜田李下嘛容易被人诟病,那么前两天刚刚去世的中国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张忠培先生,他解释考古我觉得非常的通俗,考古是干嘛的,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其实考古就是干这个的,但是就是在不到半个月之前张忠培先生刚刚去世。
那接下来,我把我自己能想到的,也是平时大家问我最多的,比较感兴趣的关于考古的一些问题呢,给大家罗列了几个,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考古发掘的主动和被动,这个问题从哪来呢,很多人说你们考古的人,特别笨也特别傻,因为呢你们没有盗墓贼聪明,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墓葬,都是哪儿被盗了,然后考古工作者去了人家墓葬里的东西都被盗一空,然后你们去做一个扫尾的工作,你们怎么就不能像那些盗墓的一样,先发现这个墓然后先去发掘呢,,其实这个跟我们国家文物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有关,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为什么要保护为主?为什么你就不能去先发掘呢?那当然从法律层面来讲,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内的很多文物方面的法律条例,都在明确规范这一点对于考古发掘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下面这句话,考古发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我们老在说我们去探索一个未知,就像去读天书一样,那么考古人做的工作他是读“地书”,他在翻地上的书,而且这个书你翻一页这页就过去了,没有给你回头看的机会,而且是翻一页撕一页,永远没有说我没看懂,像我们看书一样再回过头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发掘技术保护技术非常的成熟,但实际上过二十年过三十年,我们的后人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工作的时候,就跟我们现在看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们前辈的工作一样,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总是有那么多的遗憾和不足,所以文化遗产和我们的大气、水,我们地球上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一样的,它是有限的,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这样的资源我们想尽可能多的,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且对于文物本身来讲,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最好的状态当然不是被盗墓者,盗掘出来之后去随意买卖谋取暴利,也不是被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之后陈列在博物馆,它最好的状态是延续它几百年几千年来的样子,安安静静地不要去打扰它,但是往往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什么?
我们要有城市的基本建设,我们的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基本建设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会触及到古代文化遗产,那这个时候就要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当然更多的情况就我刚才提到的这些盗墓的破坏,所以考古是什么,考古是没有最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不太坏的选择。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这个很多人都听过,因为它出土了那个千年不腐的女尸,那个辛追老太太,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一件鼎,从上往下俯拍的,大家看那个藕片的形态还非常清晰。
马王堆汉墓是1972年开始发掘的,在发掘一号墓的时候在那个填土里面就出现了,翠绿翠绿的树叶,那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发掘的时候,也是夏季,是外面的树叶掉到里面的,结果后来仔细一分辨,这个树叶是两千年前墓葬下葬的时候掉落到里面的,到现在两千年树叶依然是翠绿的,这个墓葬保存的非常非常好,那在墓室里出土了一件鼎,打开盖子以后人们惊奇的看到了这样一幕,一锅藕片儿汤,两千年前的藕片,在汤里头飘着,那么那个年代,70年代,考古工地的摄影工作不像我们今天拿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想怎么拍怎么拍,那个胶卷是很珍贵的,所以在场的摄影师然后就拍了这件鼎的这么一张照片,觉得这个比较重要,但是到今天这么重要的发现,也仅仅只留下了这么一张照片,因为几分钟之后里面的藕片消失不见了,对,没有了,和水融在一起了,这是我们讲到马王堆汉墓的时候,由于文物的现场保护技术不成熟的,一个比较惨痛的教训。
那么在70年代马王堆汉墓发掘完之后,它的文物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十年以后的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失窃,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他翻到湖南省博物馆里面,偷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8件文物,基本都是一级文物,然后他把这个文物拿回家,他妈妈为了包庇他,把这些文物分散隐藏,有一些东西,竹简那些甚至还烧掉了。
就是这样的例子啊,其实在我们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那在当年的时候那些前辈的工作者,也一定认为在当时我们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我们的理念是最先进的,我们的工作方法是最科学的,那如果我们今天也像很多人期望的那样,把我们能找到的知道的能发掘的墓葬全部都发掘,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四十年后,我们的后人回过头来看我们,其实也像今天我们看他们(考古前辈)一样会有很多的遗憾,所以这就是我们不主动发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家看这个触目惊心,这是两个盗洞,现在的人打盗洞都没有古代的人讲究,古人盗墓大家看那些《盗墓笔记》什么的,里面讲什么门派啊,它有什么老九门是吧,好像,它有不同的门派,它打盗洞的技术啊规矩啊都不太一样,这个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因为不同时代的盗洞它的形状都是不一样,这都是有时代特征的,但现在的人打盗洞很简单粗暴,就是用炸药,打一个探眼把炸药放进去,这种特制的炸药它一挤压,正好差不多就是一个人能下去的洞,然后呢这个土挤到边上,这个洞还不至于坍塌,所以非常方便,打这样的盗洞打到墓底,很多墓葬里的文物出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因为盗洞爆破的原因会被破坏。
这件青铜器西周早期的,我们把它叫鸟尊,整体是一个大鸟回首的样子,这个鸟的形态不是普通的鸟,是当时人们心目当中的凤鸟,因为西周是以凤鸟为重要的崇拜对象的,而最早封到山西来做诸侯的西周的贵族就是周成王的弟弟,也就是周武王的儿子,所以它是姬姓的,跟周文化一脉相承也崇拜鸟,这件青铜鸟尊出土在晋国,600年历史第一代国君,开国之君的墓葬当中。
这件青铜器是现在,全国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它的重要性不需多言,2000年在晋侯墓地就是今天的临汾市的曲沃县出土的,这个114号墓当年就是被这样的盗洞,然后直接打到椁室里面被破坏的,在清理发掘的时候,鸟尊是一摊碎片,我们现在看到这件精美的文物当年是一堆碎片,后来经过了艰难的修复,我们现在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太多的修复痕迹,因为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的文物修复技术已经不错了,但是如果我们给它做一个X光片,看它内部结构的时候,你会看到非常惨痛的裂纹,一个局部,两张X光和它的原件重合在一起,它里面全部都是碎掉的。
那么再给大家解释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古代墓葬里面到底有没有机关,很多人提到考古会问我这个问题,我们先看这么一则史料,唐代的《酉阳杂俎》一本相当于志怪小说,就是搜集了当时民间流传的很多有意思的奇闻异事,它记录到里面,其中提到这么一件事,就是唐代的时候一群人去盗墓,“开时箭如雨出” 然后射死了好多人,大家都害怕就出来了,然后出来以后又看了看好像也没有别的,觉得应该没有机关吧,然后就投石头进去来试探,后来又进到第二重门的时候发现有数十个木头做的人,木偶,然后这些“人”都拿着剑会动,然后又砍伤了好多人,棺的两角也忽然起了一阵阴风,然后又有沙从墓顶漏进来,大家都害怕,因为瞬间沙就没过膝盖,大家都赶紧出来,出来以后呢门自动关上了,然后一个人被沙子埋到里面死掉了,那么出来的一群人大家跪在地上,然后赶紧去祭拜发誓“永不发冢”,冢就是墓葬嘛,再也不盗墓了,记载了这么一个很玄乎的,在墓葬里的见闻。
目前我们中国这么多的考古发现,这么多的墓葬,有帝王陵、有诸侯的、有列侯的,有各个级别的,没有这么夸张的防盗的措施和机关,但是防盗的这种行为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这是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的一张照片,这个中山王墓用的防盗措施是我们最常见的,古人的防盗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玄乎,哪有那么高科技的机械学的原理,它其实就用一些我们最朴素的方法来起到防盗的效果,比如它在墓葬外面用大量的石块,四周、顶部用石块掩埋,因为挖石头总比你挖土要难的多吧,打盗洞的话你挖土还好一点,但你挖到石头这就难度增加了,所以它就通过这些方法来一定程度上去防盗。
河北的战国的中山王墓,发现的文物非常的精美,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古发现,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中山王墓出的那些,错金银的铜器啊,那些战国的文物,那么这座墓实际上在当时是被盗过的,但是依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为什么呢?
因为它一反常态,它的墓室结构,违背了中国传统以来的墓室的传统结构,诱导或者说误导了盗墓者。
这个是中间的墓室,两边这个是墓道,墓室中间的位置叫椁室,墓主人的椁放在里面,椁中间是棺,棺椁中间的空隙放随葬品,这就是我们惯用的一个做法,但是这个中山王墓啊,它的随葬品放在椁室外面。
大家看,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坑,它把东西藏在这两边相当于建了两个仓库,那盗墓贼打开墓葬进了墓室,按照一个惯性的思维它就是这个范围,所有的随葬品都在这个范围里面寻找,但是想不到的是它把东西放在了两边,这出其不意,甚至到后来考古发掘的时候这两个库都没有发现,是工地上一个民工走到这个地方无意当中一脚踩空一脚陷下去了,然后才发现了东西这两个库,所以它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起到一些防盗的效果。
我们看这样一个图,椁室外面积碳,然后东库西库里面放随葬品,使得中山王的这个墓葬,虽然在历史上被盗过但是依然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
还有一种机关也比较常见,这个在满城汉墓啊,包括广州的南越王墓,包括大家很熟悉的十三陵里面发掘过的定陵,都使用了这样一种简易的防盗机关,就是顶门器,这个顶门器有的是用粗大的石柱,有的是用大的石球,这是一个纵向的剖面,就是这个石门,墓葬的木门关上以后,它后面挖一个槽,然后这个顶门器呢它是这头重这头轻,然后呢把它放到这个槽里,木门打开的时候,这个木门压在这头,像一个杠杆一样把它压着,它是平的,木门逐渐关上以后,这个重力失去,它的另一头就陷到坑里,这边就翘起来顶在门后面,那后世的人再想推开后门的时候,后面有它顶着就推不开了。
其实大家再想一想,在古代还有一种耗费精力和财力,更大的防盗措施,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起的,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干嘛呀?建遗冢,就是建好多墓,让你们不知道哪个到底是我的。
建疑冢,那么这个剖面图特别有意思,这是一座北宋时候的墓葬,这个墓主人特别重要,墓主人的名字叫做吕大临,他是陕西蓝田著名的吕氏,这个吕氏家族墓地就在陕西蓝田被发掘,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是整个的一个家族墓地排列非常整齐,这个墓地应该是吕大临他们规划的,因为他本人就是研究金石学的,所以对这个很在行,规划了他们吕氏家族的墓地,埋几代,然后横向的、纵向的、排列整整齐齐的,他的墓葬设计的最为巧妙,他先挖了一层,这儿有一个墓室,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往下,又挖了一个空的墓室,还是什么都没有,再往下才是他的墓室,那这样,盗墓贼从上往下打盗洞,挖到这个地方没有,一般盗墓贼放弃了,或者是这里有同行光顾过了,有耐心一点的再往下挖,挖一层,挖到这还没有,很少有人能特别耐心的挖到最下面第三层,所以他给自己上面设置了两个假的空的墓室,但是,戏剧性的是这座墓最后还是被盗了,这个被盗就是在最近这几年,不是古代被盗的,盗墓这个人后来抓住了,他也姓吕,就是当地人也姓吕,后来一查他们家家谱,是吕大临这一支的,将近一千年以后这个吕氏的后人盗了自己先祖精心设计的这么一座墓葬。
但是在古代类似于通过这种疑冢的方式,来防盗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但好在它们都是唯物的,它们是在物理上想办法的,弄个石头啊,弄个什么顶门石啊,多做几座啊,还有一些人的做法我把它总结为是唯心的,怎么叫唯心呢?
我们看这个材料,80年的时候在山东济宁发现过一块汉代的木门上面的压门石,这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就是“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然后如何如何如何,意思就是说敢来挖我墓的人,就让你绝后,让你断子绝孙,然后诅咒、吓唬,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墓葬能够不被破坏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效果会怎么样了,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这个是徐州的,也是汉墓,墓主人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夫妇,他墓葬里面也有这么一块石头,但他的口气要柔和得多,它不是诅咒的,它是那种跟你商量式的,告诉你说我这里边东西也不多,然后后世的“贤大夫幸视此书”,你有幸看到我写的这个,请你发发慈悲对吧,“仁者悲之”你发发慈悲就不要来打扰我了,还有这样一种方式的。
那么还有一类是属于典型的哭穷的,文献里有这么一则记载,北魏的那个征南将军他死了以后呢,他的墓建在河南,然后他墓碑上面就刻了这么一段话,上面写着说,“白揪之棺”就是当时最不好的木料,这个楸木,然后“易朽之裳”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然后里面铜器铁器都没有,连陶器都没有,就我这里边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你们就不要来伤害我了,实际上这也是属于古人想让,千年之后这个墓葬不被破坏,希望这个墓主人不被打扰的,这样一些手段,但是有极个别的墓葬里,我们能看到特别能触发人感慨的一些内容。
这是在山西发现的一座金代的墓葬,墓室里面写着的两句话,“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这个意思很好理解对吧,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他们和前面这些有意识的去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希望墓葬不被破坏的这一类人不一样,他可能想到不管怎么做终有一天这个墓葬是会被打开的,所以他很感慨这个人生,这我觉得属于看破红尘的,他都能想得通了,总有一天这个墓会被打开的,所以特别有意思。
还有人喜欢问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遇到过灵异事件,这个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我没有,我身边认识的所有的做考古的也没有,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唯物主义者。
大家看这一组照片,这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的墓葬,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皇帝的墓葬就这么大点儿,隋炀帝的墓葬,隋炀帝的墓葬是迁葬,从文献来看迁过好多次,最后的这个肯定就是说他,最后一次迁的新埋的地址,谁给他迁过呢,李渊给他迁过,唐代的唐高祖李渊,因为这个李渊和隋炀帝是姨表兄弟,虽然说后来李渊起兵把隋灭掉了,但是他还是对这位姨表兄弟有一定情感的,而且大家都是属于,不管是李渊代表的李家,还是隋炀帝的杨家,他们都是当时的从北朝开始就有着,极大政治地位和权力的关陇集团,大家都是关陇集团的,而且都沾亲带故,所以李渊呢给隋炀帝迁过一次墓,后来萧皇后去世之后,可能唐太宗李世民给他这个叔叔又迁过一次,就迁到了现在我们在扬州发现的这个地方。
这个墓葬面积不是很大,当然跟那种和平年代,尤其是盛世去世的帝王陵相比,这个就要显得寒酸一些,但是墓葬里有很多随葬品的规格,却是只有帝王才能用的,比如他墓葬里出一套玉带銙,那个玉带銙上面是十三个环,这种带銙规格就是帝王级别的,所以,他还是享受了一定的帝王级别的待遇的,因为多次迁葬所以骨骼都不太完整,这样的一位帝王最后在墓葬里留下来的,只有几颗牙,然后他墓葬里最初的部分的一些随葬品。
那为什么要讲这座墓葬呢?我们说隋炀帝他本身不是隋朝的太子,就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并不是他,他当时被封的是隋的晋王,但是后来他发动兵变,把做太子的他的哥哥,名字叫杨勇,他发动著名的江都宫变,把杨勇控制起来以后,他自己发布了一道假的诏书,把杨勇,把他哥哥太子给刺死了,然后他就继位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这个隋炀帝墓是怎么发现的呢?在扬州城区有这么一块地,这已经卖了,卖给开发商了,要在这边建楼盘,就在施工过程当中无意发现的,这个开发商老板的名字叫杨勇,跟一千四百年前那个太子的名字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只能算是巧合,很多人开玩笑讲,说君子报仇一千四百年不晚。
那考古学,我们很多人觉得考古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你们研究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唯一学科,人类的历史至少有三百万年,那么一万年以前的历史只能靠考古学去研究,因为没有文献,收藏的种类也好或者我们去关注我们城市记忆也好,去关注我们乡村记忆,关注我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他们生活的方式也好,其实考古学关注的是更大的全人类的这个历史,所以我们常常说一句话,“怀着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去进行考古学研究”,我们是做这样一个事情。
下面呢我用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考古的经历,来个大家聊一聊实际的考古工作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先看第一个,这次考古我把它叫做“邂逅义渠君”,这义渠君大家知道吗,知道的肯定是看过芈月传的,没看芈月传之前你们肯定不知道义渠君,中国历史上对于少数民族的划分呢有,“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这样概括的一个划分,那么这个义渠戎,就是西戎的一支它是来自西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邂逅义渠君当然指的就是说,发掘的是义渠戎的墓葬,这是在哪呢,正好是十年前,2007年的夏天,然后告诉我们说在宁夏南部的固原,在固原市有一处墓地被盗然后要进行抢救性发掘,人手不够,然后就把我跟我当时我另外一个同学,就是这一位,把我俩从银川那个西夏王陵的工地就调到固原去了,发掘两个月清理的七座墓葬,这个义渠戎的墓葬特别的有意思,它跟我们中原汉人的墓葬不太一样。
它这个墓葬怎么建呢,先在地上挖这么一个坑,大家看到这个空间就是当时人们挖的,就挖这么大一个坑,然后在其中的一边顺着这个边斜的,然后再挖一个斜的洞进去,外面高里面低,一个斜的洞进去,然后,人呢就放在这里面,怎么放呢,头冲下,脚冲上,人整个是斜的,头在下面脚在上面,在这个斜洞里放着,然后里面放一些简单的随葬品,然后在这个坑里放什么呢,这个坑里放的都是动物的头骨,牛、羊还有马,主要是这三种动物,这些动物的头骨就放在这个坑里,它是这样来建墓葬的。
那这个坑是干嘛的,这是我们发掘的时候为了安全,因为如果顺着它原来那个把里面的土掏完以后,它不是容易塌方嘛,所以就从这边再大揭顶,是为了安全的,其实它原先的墓葬只挖这么一个坑,然后再掏进去一个洞,你看他头是在下面的,他的头是在下面的,脚冲上,头朝下,就是它的坑里都是这种动物骨骼,当然等级越高他用的牺牲,我们管这个叫牺牲或者叫殉牲,就是殉葬的殉牲畜的牲,数量就越多,因为他们都是草原民族游牧民族嘛,所以牛、羊、马这些都是代表财富的,所以在里面大量的使用这种来随葬,另外就是出大量的草原民族的那种青铜器,特别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些青铜器,这个发掘的工地是我待过的条件最艰苦的这么一个工地,但是收获特别大,七座墓葬然后出的器物也比较丰富。
这个我们从学术上来讲就是,对于了解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对义渠戎他的文化面貌的探讨来讲是提供了丰富和重要的一批考古学资料的。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这个,滹沱河流域,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在山西北部,主要是以忻州为主,是我们滹沱河两岸的流域范围,滹沱河流域呢做过一次区域调查,这个是国家博物馆的一个考古区域调查的项目,主要是调查这个区域史前,就是新石器时代以前的遗址的分布情况,那么当年我们调查的范围是滹沱河流域当中,原平,就今天我们原平市的这个部分,这个普查呢我们叫做拉网式的踏查,就是做得比较细,基本上呢大家的间隔大概在十米,就是两个人间隔十米,每个人负责自己左右两边五米的范围,这五米就是你的范围,你要注意地面的然后地坎上的所有的遗迹现象,然后呢大家就这样五米十米间隔,排成一行,然后顺着普查区域就这么,一路走过去拉网式的调查,每天早上出发之前队长会给你一张,你今天调查范围的等高线的大比例的地图,然后告诉你,我把你放到哪个点,然后今天你要跑哪个区域划一个范围,然后中午在哪个点集合,因为它都是山路啊,它很多时候是没有路的,它就是那个翻山越岭,千沟万壑那种黄土高原地貌,是这样的一个工作。
这个是我们一个组的一些其他的队友,调查看什么呢,就是我们黄土高原的那种地它都是一层一层的,有点像梯田,它有很多地坎断崖,这个地坎上和断崖上就特别容易暴露古代的遗迹现象,比如说我们走在地坎上,我看到这样一片区域,豪无疑问,这是古人的一个文化层,我们叫文化层,意思就是当时有人类在这个地方活动,留下了一些堆积,甚至在地坎上直接暴露的就是,一些陶器的陶片,那你就要去采集这样的信息,包括有时候地面上也会有陶片,然后呢,发现这样的陶片要做的工作,它是什么器型,它是一件鼎?一件鬲?还是一个盆?一个盘子?你要初步辨识它的一个器型,然后根据陶质、陶色、包含物等等这些,去判断它是哪个时代的,就我们讲,它是仰韶时期的还是龙山文化的,要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这些信息你都要记录,然后写在那个标签纸上,就是关于这个标本的信息要采集,还要有一个经纬度和海拔的数据测量,然后这个标本你就得拿标签袋,把它装起来背着,因为这个标本是要采集的就要背着,早上第一天出去,然后遇到这样一个遗址,你要采集标本,你要看遗址范围有多大,你不同的区域它最北端最南端在什么地方,你都要采集标本,然后这个采集完以后你往前再走,可能又有一个遗址又要采集,所以有时候你一天会几十斤重的陶片,你就得那么背着走,一开始都是一人背一个书包,那个书包我们想才能放多少陶片,所以书包里常备的编织袋,书包装满以后把编织袋拿出来,陶片装到编织袋里,然后扛着编织袋走,所以基本上就是每天几十斤的负重,然后几十公里的山路,这样的一个劳动强度,这些标本晚上回去之后所有的信息都要录入数据库,还要晚上的时间把白天的工作全部进行整理,这是一些陶片。
基本就是这样的路,其实是看不到路的,反正只要这个角度它不是九十度人不能走,只要有走的可能性然后就这么去走,我们中午的时候啊,就是在外面那个集合地点找一个地方,然后用午餐,午餐用什么呢,就是那种烧饼,有甜的有咸的,这个饼子是管够的随便吃,然后呢,供应白开水,是限量的,因为车上拿水桶带着水反正就那么多。
最后呢再给大家分享另一个故事,我把它叫“史前十万年”,距今十万年呢,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当然离我们现在非常的遥远了,山西有一处史前十万年的非常重要的遗址,叫做丁村遗址,丁村遗址呢在临汾市的襄汾县境内,1954年的时候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第一个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第一个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的遗址,所以说它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构建中国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和古人类进化序列来讲,都起到了填补空白和缺环的重要作用,丁村遗址到今天从54年到今天,60多年过去了,它发展成了由一百多个地点组成的,分布在汾河两岸临汾盆地内,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不同阶段遗存的大型的遗址群。
那么这一次发掘呢是在其中的一个地点,叫做石沟,因为丁村这个地点呢它也是距今十万年左右的,距今十万年左右的,那它出土的主要就是人类的一些石器工具和当时的一些动物化石,当然这些动物基本也都是灭绝的,也都是灭绝的。
这个是一个象牙,这不是完整的,它这后面埋的还有一部分,而且这个象牙呢不是成年大象的,它是一个幼体,未成年的一个小象的象牙。
这个是河蚌,就是丁村遗址发现大量的这种河蚌,这个应该是当时丁村人很主要的一个食物来源,出土的一些石器,就是当时人们的工具。
这个化石也是象的,就是腿上面我们说那个股骨和这个髋骨的部分,这个跟刚才那个象牙我们当时推测,有可能是同一个个体的,有可能是这只小象在这个地方,可能是取食啊或者是游玩啊,有什么突发的原因,然后它就在这个地方死掉了,死掉之后后来由于它分解啊,又有这个汾河水它漫上来它这个骨骼产生了漂移,就集中在这一块,当然这只是一个假想。
上面这个是一只鹿,其实在这个石沟地点,最重要的发现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石沟,我给大家普及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它出土的发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一块人类的枕骨化石,当然不是完整的是局部的,那个枕骨的一个残片,这个为什么重要,这就涉及到人类起源,人类起源呢,现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都很大的,就是非洲起源说,大家都说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而且还不止一次从非洲走出来,它还走了至少两次,就是直立人从非洲走出来,后来灭绝掉了,然后非洲人又走出来一次,分散到世界各地就是智人,这样的一个模式。
那么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呢,就是DNA,分子生物学,因为呢在那个大裂谷发现了三百万年前的,一具女性的人类化石,就是那个Lucy,她的DNA里边的部分序列和片段,在今天世界各个大陆各个人种里边都有残留的那样的DNA的一个序列,那么所以讲所有的人都和她有关系,她是人类共同的外祖母,这是非洲起源说讲的,人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
但我们中国的学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呢?是吴新智院士提出来的,这种模式叫做“连续进化 附带杂交”,意思就是我们东亚大陆的人类有一个,独立起源连续进化这样的过程,只不过是在特定的阶段跟来自非洲大陆的古人类有交流,所以叫“连续进化 附带杂交”,那我们为什么会提这样的一种观点呢?
我们的材料是来自于形态学上的来自于体质人类学上的,丁村遗址1954年的时候就出土过三枚牙齿,这三枚里面有两枚是门齿,这两枚门齿都是典型的铲状门齿,那么齿面扁平像一把铲子一样,齿根非常的粗壮,所以这种门齿叫铲状门齿,铲状门齿是只有蒙古利亚人有的一个特点,其他人种没有这个铲状门齿,那另外就是在1976年丁村遗址的一块右顶骨化石和石沟最近这几年发现的那块枕骨化石,它们都共同表明了,丁村人是存在顶枕间骨的,就我们的这个顶骨和枕骨中间,有一块独立的小三角形的骨头,叫顶枕间骨,这种顶枕间骨在古代中国人当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但是在现代中国人里面,比例呢 要比较低一些,但是在现在世界上哪个人群族群当中,有着很高比例的顶枕间骨存在呢,印第安人,所以这块骨头也叫印加骨,那么铲状门齿,印加骨都是蒙古利亚人种才有的体质学上的一些特征,那分子生物学没法解释,那为什么人从非洲走出来以后走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牙就要变成像铲子一样,为什么我们头上就会多出来一块骨头,我们的结构为什么就和别的大陆不一样,又没法解释。
所以现在讲人类起源,不管是非洲起源说还是多地起源说,还是我们讲到的这种连续进化的这种模式,其实大家的证据能够自圆其说,但都很难去反驳对方,都很难去把对方去说服,所以这个问题它可能还要持续争论很多年甚至是好几代,但是丁村的这些材料,为构建中国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和古人类进化序列,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观点的提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一个人兴趣广泛的话,其实考古学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你可以走到田野上星空下,然后听鸟语花香,你可以近距离的跟古人对话,去触摸历史,然后去思考人类最本质的问题,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我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当然也能满足我们大多数人的好奇心,到底有没有机关,有没有灵异事件,你亲身去体验一下就会知道,所以我觉得当现实世界有时候很丑陋的时候,考古学就显得格外的美好。
最后用这么两句话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破房子,关注那些破砖烂瓦,像考古为什么要在土里找土,为什么上半天大学最后还做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其实,大家有共同之处就是我们关注人类的过去,我们去珍惜我们的过去,实际上是更好的为了我们当下,甚至是更好的为了我们去走向未来的。
所以考古学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认识就能深入到什么程度,古人就会鲜活到什么程度,历史就会丰富和深刻到什么程度。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
谢谢大家!
分享晋行记好文章
作者:冀瑞宝 晋行记
洛阳乃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北有黄河逶迤而过,南有山脉古城屏障。得老天护佑,没受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文物遗存得以保存几千年,特别是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最近发现的汉朝以前的古墓,并发现许多珍贵文物遗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坛千年美酒勾起了人们的遐想。酒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久藏的稻黍和植物的块根,在较密闭的容器中经醇化反应就产生了有特别香味的精灵—酒。在开放的条件下它会挥发掉,但在密闭的环境里,可能会产生酯化反应,人常言“酒越陈越香”。这意味着在密闭的环境下,它还在反应,直到消耗完酯化反应必需的氧气。但有些酒里的其它的微生物也可能会继续。会使酒变成酸或臭的液体。我觉得千年美酒不一定美,甚至会有毒。胡想乱编,遐想而已。
洛阳乃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北有黄河逶迤而过,南有山脉古城屏障。得老天护佑,没受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文物遗存得以保存几千年,特别是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最近发现的汉朝以前的古墓,并发现许多珍贵文物遗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坛千年美酒勾起了人们的遐想。酒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久藏的稻黍和植物的块根,在较密闭的容器中经醇化反应就产生了有特别香味的精灵—酒。在开放的条件下它会挥发掉,但在密闭的环境里,可能会产生酯化反应,人常言“酒越陈越香”。这意味着在密闭的环境下,它还在反应,直到消耗完酯化反应必需的氧气。但有些酒里的其它的微生物也可能会继续。会使酒变成酸或臭的液体。我觉得千年美酒不一定美,甚至会有毒。胡想乱编,遐想而已。
洛阳乃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北有黄河逶迤而过,南有山脉古城屏障。得老天护佑,没受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文物遗存得以保存几千年,特别是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最近发现的汉朝以前的古墓,并发现许多珍贵文物遗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坛千年美酒勾起了人们的遐想。酒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久藏的稻黍和植物的块根,在较密闭的容器中经醇化反应就产生了有特别香味的精灵—酒。在开放的条件下它会挥发掉,但在密闭的环境里,可能会产生酯化反应,人常言“酒越陈越香”。这意味着在密闭的环境下,它还在反应,直到消耗完酯化反应必需的氧气。但有些酒里的其它的微生物也可能会继续。会使酒变成酸或臭的液体。我觉得千年美酒不一定美,甚至会有毒。胡想乱编,遐想而已。
洛阳乃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北有黄河逶迤而过,南有山脉古城屏障。得老天护佑,没受过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文物遗存得以保存几千年,特别是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最近发现的汉朝以前的古墓,并发现许多珍贵文物遗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坛千年美酒勾起了人们的遐想。酒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久藏的稻黍和植物的块根,在较密闭的容器中经醇化反应就产生了有特别香味的精灵—酒。在开放的条件下它会挥发掉,但在密闭的环境里,可能会产生酯化反应,人常言“酒越陈越香”。这意味着在密闭的环境下,它还在反应,直到消耗完酯化反应必需的氧气。但有些酒里的其它的微生物也可能会继续。会使酒变成酸或臭的液体。我觉得千年美酒不一定美,甚至会有毒。胡想乱编,遐想而已。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最近小编在网上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一位明星说了有的明星为了能大红大紫竟然养小鬼,小编就纳闷了,这个养小鬼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经过小编的一番发现小编算是明白了,这个东西真的是超可怕的啊,而且出自于泰国,那么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个事情吧,感兴趣的可以跟随小编看看!...
2021-03-08147阅读全文 >>其实说到典韦这个人我们也知道这个人也还真的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了,虽然在曹操这边打工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但是他人生也算的上是完整了,不过也是死的非常的冤枉了,那么典韦到底是被谁杀的呢?有看过史书和演义的网友们都是知道的,那就是张绣,但是我们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典韦的死其实和曹操的关系是最大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
2021-03-08674阅读全文 >>公元前153年,即前四年,按中国传统纪年法为戊子年。这一年汉景帝之子武帝刘彻年满4岁。 中文名 公元前153年 国家 中国 人物 刘彻 历史文献 《百官志》 公元前153年概述 公元前153年,...
2021-03-0840阅读全文 >>罗克索兰人,从公元62年起就定居在顿河下游;牙兹格人,他们从公元50年起就占领了提索河与多瑙河之间的大片土地;达西亚人,他们居住在罗马行省与班诺尼亚之间的平原上,也就是...
2021-03-08167阅读全文 >>说到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怪事,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在议论纷纷,那就是明朝的天启大爆炸天启大爆炸说的就是在当时突然的一生巨响,有人猜测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人说是人类故意的,目的就是为了吓走当时的侵略者,跟有人说这声爆炸是当时的外星人,小编觉得还是很搞笑和有趣的,到底天启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的呢?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
2021-03-08651阅读全文 >>蝙蝠洞 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委会境内羊龙潭水库西南约1.1公里处的废弃采石场内,遗址原为一处完整的洞穴遗址,但其洞顶、洞口和洞穴前部现已遭破坏。 2...
2021-03-08837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