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不像现在,基本上想去哪就去哪,时不时的就可以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坐在家里,动动手机,就可以制定好出游的计划。然而,在古代,出门基本靠脚,路上基本靠走,而且还要背上大大的行囊,住宿及日常用品需要一应俱全。 一、为何出游 游学与游历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像平民百姓一样受到众多国家政策的约束,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度,从春秋时期,游学与游...
2021-05-0861阅读全文 >>箬笠(ruòlì)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许杰《邻居》四:“在风雨潇潇中,他拿着一支钝凿,没有...
2021-05-02297阅读全文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什么习俗?答案:吃灶糖。小年为什么吃灶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北京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各地的灶糖也都不一样,有麦芽做的...
2021-05-02951阅读全文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
2021-05-02310阅读全文 >>关东糖又称灶糖、大块糖、麻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即是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也有人说它是用白糖加淀粉加水...
2021-05-02523阅读全文 >>两头春俗称双春年,指在一年之内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双春年是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其实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双春是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阴阳历“置正”造成的,一般在闰月年...
2021-05-02818阅读全文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2021-05-02680阅读全文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山东地区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上海郊县农村有这样的习俗,即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
2021-05-02354阅读全文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小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屋子、备年货……过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过了小年便是年,小年是春节的彩排,也寄托着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到底哪天是...
2021-05-02865阅读全文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
2021-05-02138阅读全文 >>《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
2021-05-0251阅读全文 >>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称为“小年”,在传统文化里是民间祭灶神、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吃灶糖的习俗,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灶糖是古老的...
2021-05-0154阅读全文 >>灶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人叫灶糖),为的是粘住灶王...
2021-05-01300阅读全文 >>立春这天,民间都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
2021-05-01918阅读全文 >>从17世纪开始,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就曾从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残片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当然,距今人们已得知,这些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
2021-05-01475阅读全文 >>